飞牛书城 > 古典文学 > 庄子 >
天下


  【题解】

  “天下”是篇首的两个字,用来作为篇名。篇文极其精要地评述了先秦各家的学说,从庄子学派的观点出发,对各家学派一一作出褒贬,对庄子的思想也作了高度的概括,是研究先秦哲学思想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

  篇文自然分成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至“道术将为天下裂”,总述古代学术思想的演变,明确指出“道术”与“方术”的不同。“道术”是古人对宇宙本原和事物变化规律的研究,具有总体性和周遍性,是无处不在的;而先秦各家学派,只能就社会现象的某一方面进行讨论,割裂了事物的总体认识,也不可能探索到万物的基本规律,因此他们只能是“一曲之士”,而他们的学说也只不过是“以自为方”。

  第二部分至“才士也夫”,介绍墨家学说,墨家的基本主张是“泛爱”、“兼利”和“非斗”,毁弃古代的礼乐制度,倡导“非乐”与“节用”,而且身体力行。篇文认为墨家的主张和实践都不具有现实性,既不能真正拯救世界,自苦的精神也不合于真情实感的自然表达;对于墨家后学的贬斥就更多。

  第三部分至“其行适至是而止”,介绍宋尹学派,他们主张寡情少欲,忍辱负重,追求上下平等,希望社会平和安宁,反对攻伐,反对暴力行动。为了表达他们的信念,日夜不休地奔波劳苦。第四部分至“概乎皆尝有闻者也”,介绍彭蒙、田骈、慎到的学术思想。这三个人都是早期法家人物,主张“公而不当”、“易而无私”,追求用齐同划一的尺度和标准去看待事物和处理事物。慎到之流追求无差别的、具有平等含义的规范,这似乎与庄子学派的齐物、齐论的观点接近,其实两者是完全不同的,庄子所主张的是混一的大同和超于物外的无我,而慎到之流所主张的是客观齐一的规范和不带主观成见的标准,因此篇文认为他们的主张仍不合于道。

  第五部分至“古之博大真人哉”,介绍关尹、老聃的思想。关尹和老聃是早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以道为本,认为事物之无、有出于自然而非人为,主张恬淡空虚,“动若水”、“静若镜”、“应若响”,并且倡导“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因此篇文称赞他们是“博大真人”,给予很高评价。

  第六部分至“未之尽者”,介绍庄子的思想。庄子的学说“弘大而辟”、“深闳而肆”,能够“应于化而解于物”,其要旨是宗本于道,其特点是“芴漠无形,变化无常”。篇文还对庄子文章博大、雄奇、伟异的特色,对庄子的纵放不羁、变化不定的心态作了较为准确的介绍,对于了解庄子的学说很有价值。

  余下为第七部分,介绍惠施、桓团与公孙龙等名家学派人物的思想,说他们十分渊博,但却不能符合于道。名家特别重视名与实的关系,为此设下许多辩论的话题。名家认为万物始终不会有固定的形态,因而也就不会有基本区别,差别和对立都是相对的,从而夸大了事物的同一性。篇文列数了名家学派的许多辩题,指斥他们夸饰、矜持的态度,从大道的角度说,他们只不过是一蚊一虻的喧扰。本部分结构安排与前几部分不同,大有游离之嫌。

  本篇十分精妙,历来评价很高,但不应视为庄子之作,而是庄派后学比较先秦诸家后概括而成,并且起到了全书后序的作用。本篇文笔洗炼,结构严谨,对各家概括十分精当,加之所集录、介绍的先秦学派,其著作多已亡佚,因此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具有极重要的地位。

  【原文】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1),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2)。古之所谓道术者(3),果恶乎在(4)?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5)?明何由出(6)?”“圣有所生(7),王有所成,皆原于一(8)。”

  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9),兆于变化(10),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11),薰然慈仁(12),谓之君子。以法为分(13),以名为表(14),以参为验(15),以稽为决(16),其数一二三四是也(17),百官以此相齿(18);以事为常(19),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20),老弱孤寡为意(21),皆有以养,民之理也(22)。

  古之人其备乎(23)!配神明(24),醇天地(25),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26),明于本数(27),系于末度(28),六通四辟(29),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其明而在数度者(30),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31)。《诗》以道志(32),《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33),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34),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35)。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36),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37),一曲之士也(38)。判天地之美(39),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40);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41)。是故内圣外王之道(42),暗而不明,郁而不发(43),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44)。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45),道术将为天下裂。

  【译文】

  天下研究学术的人很多很多,都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而且达到了无以复加、登峰造极的境界。那么,古时候所说的有关天道的规律,果真又存在哪里呢?回答是:“无处不在。”如果再问:“自然赋予的灵妙从何处降临?人们所拥有的睿智又从哪里产生?”回答是“玄圣有他诞生的原因,圣王也有他出现的根由,

  因为他们全都源于宇宙万物本体混一的道。”

  不违背道的宗本,称他叫天人。不违背道的精粹,称他叫神人。不违背道的真谛,称他叫至人,把自然视为本原,把禀赋视为根本,把规律视为途径,从而预知事物的各种变化,称他叫圣人。用仁慈来布施恩惠,用道义来分清事理,用礼义来规范行为,用音乐来调理性情,温和而又慈祥,称他叫君子。依照法规确定职分,遵从名分确立标准,反复比较求得验证,凭借查考作出决策,就象点数一二三四一样历历分别,各种官吏都以此相互就位;把各种职业固定下来,把农桑事务摆上重要位置,注意繁衍生息和蓄积储藏,老弱孤寡经心照料,全都有所安养,这又是安定民心、治理百姓的规律。

  古代圣哲的人实在是完备啊!他们配合灵妙之理、圣明之智,效法天地的自然规律,哺育万物,使天下均衡和谐,把恩泽施及百姓,通晓根本的典规,又能贯穿细枝末节的法度,六合通达四时顺畅,无论大小精粗的各种事物,其运动变化真是无所不在。他们的观点显明而又表露在各项典规法度的,旧有的法规和世代相传的史记里还是多有记载,那些存在于《诗》、《书》、《礼》、《乐》中的,邹地和鲁国的学者以及身着儒服的士绅先生们,大多能够明了内中的道理。《诗》用来表达思想感情,《书》用来记述政事,《礼》用来表述行为规范,《乐》用来传递和谐的音律,《易》用来阐明阴阳变化的奥秘,《春秋》用来讲述名分的尊卑与序列。内中的看法和主张散布天下并施行于中原各国的,各家的学说时时有人称述和介绍。

  天下大乱之时,贤圣的学术主张不能彰显于世,道德的标准也不能求得划一,天下人大多凭借一孔之见就自以为是炫耀于人。譬如眼、耳、口、鼻,各有各的官能和作用,不可能相互交替通用。又好像各种各样的技艺,各有各的长处,适用时就能派上用处。虽然如此,不能赅全周遍,只能是一些偏执于一端的人。

  他们分割了天地淳和之美,离析了万物相通之理,肢解了古人的道术,很少能够真正合于纯真的自然之美,匹配灵妙和睿智的容状。所以内圣、外王的主张,晦暗不明,阻滞不通,天下人多自追求其所好并把偏执的看法当作完美的方术。可悲啊!诸家学派越走越远不能返归正道,必然不能合于古人的道术!后代的学者,实在是不幸不能见到自然纯真之美和古人道术的全貌,道术也就势必受到诸家学派的分割与破坏。

  【原文】

  不侈于后世(1),不靡于万物(2),不晖于数度(3),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4),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釐闻其风而说之(5)。为之大过(6),已之大循(7)。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8);生不歌,死无服(9)。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10),其道不怒(11);又好学而博,不异(12),不与先王同(13)。

  毁古之礼乐。黄帝有《咸池》(14),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文王有《辟雍》之乐,武王、周公作《武》。古之丧礼,贵贱有仪(15),上下有等,天子棺槨七重(16),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17)。今墨子独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无槨,以为法式。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未败墨子道(18),虽然,歌而非歌,哭而非哭,乐而非乐,是果类乎(19)?

  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20);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21),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22),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23)。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24)。

  墨子称道曰:“昔者禹之湮洪水(25),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26),名山三百(27),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28),腓无胈(29),胫无毛(30),沐甚雨(31),栉疾风(32),置万国(33)。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34)。”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35),以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