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牛书城 > 陈端生:再生缘 >
第三十二回 娶皇妃更联美眷

陈寅恪评:但外廊营旧宅实是再生缘发祥之所,故为最有价值之地,盖端生撰再生缘自第一卷至第八卷即自乾隆三十三年九月至三十四年五月皆在北京外廊营旧宅。(编者按;以下省略)端生于再生缘第一七卷第六五回首节云“追忆闺中幼稚年”及“隔墙红杏飞晴雪,映榻高槐覆晚烟”,虽似指登州同知官舍而言,然“红杏高槐”乃北方所常见,本非限于一地,若视作描绘外廊营旧宅之语,则于久客长安,习知城南坊宅情况之人,更觉端生此言,亲切有味,亦不必过泥至认为止可适用于牟子旧邦(再生缘第一四卷第五六回末节云:“锦绮妆成牟子国”)景物之描写也。(《论再生缘》)

  郭沫若评:当然,《再生缘》前十七卷也并不是毫无缺点。如果要认真加以指摘,它的缺点很多。脱不了神道佛法、仙行妖术等的非现实的成份,可无用说。作者对于历史的真实性是完全置诸度外的。故事被拟订在元成宗时代,元成宗铁木耳生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年(公元一二六四年),是世祖的孙子,即位于至元三十一年(公元一二九四年),其时已经三十岁,而书中却说他是“少年天子”。元代汉人的地位很卑下。民分四等,蒙古人为第一等,色目人为第二等,黄河流域的居民是第三等,长江流域和以南的是第四等。在《再生缘》中,元帝竟接连以汉人为后,且在朝廷中担任王侯将相的都是汉人,而且都是南方的汉人,此外却看不见有什么显赫的蒙古人。这是完全违背史实的。(《(再生缘}前十七卷和它的作者陈端生》)

  诗曰:靖国功成拜列侯,江陵女爵德全优。天颜咫尺恩深眷,贞静幽闲配冕旒。

  话说廿四名宫女拥出娘娘,早有堂官内都监统率一众宫官一齐跪倒,把龙盘绣袱中包着的金螭虎纽、中宫玉玺献将上来。两个迎亲的彩女跪了一跪,恭恭敬敬奉上娘娘。

  王后端然接过来,退行七步跪尘埃。金莲软踏在红毡,玉印高擎翠袖抬。顿首三呼朝北阙,谢恩已毕起身来。仍将宝玺交宫女,相递钦差内监怀。拜印完时王后出,掌宫官,一声吆喝就分排。

  呀:教坊奏乐,内监抬车,娘娘就此起驾。

  一声传唤应齐齐,抬入金根玉辂车。顷刻大张红锦帐,闲人回避不能窥。宫娥忙乱扶王后,内侍来伺枕风舆。皇甫娘娘登了辇,教坊司,大吹音乐起香车。只见那,仙乐三吹放正门,金根宝辇在中行。宫宫脂粉明霞彩,曲曲黄罗阵阵云。六部九卿行国礼,宫娥内监叫平身。一声起驾街则静,十里花棚浩浩行。御乐飘音轻缥渺,宣灯照道影沉沉。娘娘端坐漫天帐,点首嗟吁三两声。

  咳!这是祖宗的余德,天子的洪恩。

  江陵归梦果无差,今日承恩侍翠华。俦侣岂于山寨内,姻缘却在帝王家。可奇可幸还可喜,奴定把,贤后之名万古夸。皇甫娘娘心暗想,春风映面泛桃花。寅牌时候銮车到,掌堂官,捧宝先行奉翠华。

  启万岁皇爷得知:娘娘迎到,乞圣旨定夺。

  风流帝主面含春,圣旨飞宣新贵人。皇甫娘娘随召入,宫妃簇拥谒金门。上阶先用君臣礼,红锦兜头跪在尘。天子心欢忙下座,亲提翠袖叫平身。中宫王后方才起,香案排齐奏一声。

  启万岁爷,早参天地,卯刻良辰到了。

  君王含笑正龙袍,相共娘娘立一毡。拜过天来参过地,王爷国母对相交。报声太后娘娘至,帝主欣然欠体邀。太后下车升玉殿,慈颜大悦赞声高。

  啊唷妙呀!好一对夫妻!

  君王与后一齐参,玉